倫敦聖潘克拉斯車站有兩架直立式公共鋼琴,其中最知名的是英國傳奇創作歌手艾爾頓強(Elton John)於2016年贈與的黑色山葉(YAMAHA)鋼琴。
這兩場比賽是的利雅得季節盃(Riyadh Season Cup)的一部分。而根據碧咸的instagram帳戶,球隊幾站海外比賽,他只來過香港,沒有到達別的地方(可能他在限時動態有示自己到過其他表演賽地點,但即使如此,也不太影響我的推論)。
值得留意的是,Tatler的宣傳稿上非常強調碧咸。來港前,國際邁亞密在沙地阿拉伯踢了兩場比賽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當然,美斯未必單純因為與主辦機構本無交集,故星期日在大球場顯得黑口黑面。而且雖然碧咸是資方而美斯是勞方,國際邁亞密這支球隊的價值和叫座力,當然是在美斯身上。
NSN的全名是Never say never,其網站顯示,機構創辦人包括恩尼斯達這位美斯在巴塞隆拿時的隊友。這項賽事的背後推手是官方的沙地General Entertainment Authority。它既神聖又親民,飽含社會關懷與互助意識。
他是一名小兒科醫師、天主教徒,同時也是服務身心障礙兒童超過30年的「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」創辦人。為了鼓勵每一個人都可以無私的奉獻,由公益信託林堉璘宏泰教育文化公益基金,透過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辦理之「堉璘台灣奉獻獎」,自2017年起每年頒發一次,受贈獎金為新台幣3,000萬元及獎座一座,是台灣目前非學術類獎項中獎金最高的獎項。「只要我們願意,每一個人都可以無私的奉獻,就連小學生都可以做扶弱濟貧的社會公益,愛可以成為我們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。去年(2018),劉燕眀將超過700卷的生態影像,全數捐贈給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,期望自己以熱情換來的美麗畫面,能藉由林務局的力量傳播給更多大眾欣賞,並喚起台灣對生態保育的重視。
值得注意的是,這一座鼓勵獎並非頒給特定人士,而是授予「天主教善牧社福基金會」裡所有服務不輟的修女、志工,以肯定每一個人的奉獻精神。Photo Credit:TNL Brand Studio祈福平安回家的「平安蛙」,以及矗立於紙教堂景觀池內的不鏽鋼裝置藝術——「蝴蝶風起」。
當時僅是意識到「環保」將是未來的重要議題,因此更加毅然決然地投入生態攝影志業。他們就是我的非洲和加爾各答。「所以我常跟年輕人說,要注意社會、環境的脈動,並找到適當的切入點、發揮影響力。Photo Credit: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遴選委員沈春華(左)頒發第二屆「堉璘台灣奉獻之鼓勵獎」給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,右為受贈代表湯靜蓮修女。
而這些默默的事蹟,需要被更多人看見。」廖嘉展分享道,「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」成立之際,一年需要320萬的預算,籌措經費成為樂團當時最艱鉅的挑戰之一。預計2019年12月公告得獎者。」廖嘉展在921大地震後,帶領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」投入災後重建,至今已逾20年。
第三屆「堉璘台灣奉獻獎」徵件啟動: 候選資格:不限團體或個人,需符合以下條件至少一項。「我覺得台灣社會的美在於,當你有理想時,就會出現希望和令人感動的力量,成為你前進的動力。
除了第二屆「堉璘台灣奉獻獎」的得主——莊宏達醫師以外,同時,還有三位「堉璘台灣奉獻之鼓勵獎」得主,他們的奉獻精神至今仍在各領域發光發熱,向社會大眾訴說著愛與無私的故事。只要所從事的工作在台灣、或對台灣有深遠影響,並不限定得獎人國籍或得獎單位所在國家。
「對於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來說,紙教堂具有關鍵的轉變力量。」劉燕眀以自身經歷分享道,當一個人全然喜歡自己的工作,這份工作就具有獨特性,因此要學習關注自己的工作、跟社會連結,那麼就絕對具有奉獻社會的力量了。年近古稀的劉燕眀,正是第二屆「堉璘台灣奉獻之鼓勵獎」得主之一,直到今日,他仍熱情不輟地翻山越嶺、為台灣生態記錄寫下精彩的一頁。「堉璘台灣奉獻獎」支持所有願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奉獻的人,不限領域、沒有門檻,只要有一顆無私奉獻的心、有一份對人、社會、環境的愛與關懷,就值得讓更多人看見。「雖然我無法前往史懷哲的非洲,或德雷莎修女的印度加爾各答,但能在身旁的社區中,發現身心方面有特別需求的弱勢者。他所打造的「桃米青蛙村、埔里蝴蝶鎮」,堪稱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典範。
這棟深具紀念性的建物,在2005年舉辦完最後一場彌撒,便在廖嘉展的靈光一閃之下,於2007年跨海來台,定築在埔里。當愈來愈多人看見無私奉獻的精神,愛就能夠源源不絕地傳遞下去。
就像生態攝影師劉燕眀,把對大自然的熱愛轉變為影響社會的力量,沒有什麼理由,就只是熱愛著這樣的事。Photo Credit:生態攝影師劉燕眀談起是什麼支持他堅定地從事生態攝影工作,他笑著說:「這一路走來,我沒有過挫折感,也不曾遭遇質疑。
然而在某次的樂團說明會後,一位不熟識的醫生主動提了50萬現金來捐款,並說自已的孩子也在學音樂,明白經營樂團的艱辛。30多年來,救援了無數的家暴受害婦幼,提供庇護所和復原服務,也透過積極的教育和救援行動,試圖找出社會問題的根源、終止暴力的惡性循環。
勇於創新及突破現狀,改善社會問題、付諸行動並具持續性。致力於改善社會問題、推動環境永續提升或改善教育現況,以共創良善社會,並有卓著成效。這樣突如其來的恩典,令廖嘉展十分難忘。其實,我鼓勵台灣有更多跳脫『人』的關注視野。
奉獻的真義:其實我們沒有奉獻什麼,只是愛著第三位「堉璘台灣奉獻之鼓勵獎」得主,是從1987年就開始做雛妓救援的「天主教善牧社福基金會」。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份子,也只是地球生物的一種,當我們不再以人為本位,環境才會變得更好。
Photo Credit:TNL Brand Studio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,於紙教堂門廊。確實,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領域付出、貢獻,讓台灣變得更好。
連結人與人之間無限的可能性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後,神戶市野田北部轄區內的鷹取教會被燒得只剩下一尊耶穌像。建築師坂茂主動向鷹取教會提出興建「紙建築」的構想,這座紙教堂竣工後,遂成為社區居民的重要集會所,以及跨界交流的基地
「對於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來說,紙教堂具有關鍵的轉變力量。「只要我們願意,每一個人都可以無私的奉獻,就連小學生都可以做扶弱濟貧的社會公益,愛可以成為我們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。」廖嘉展分享道,「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」成立之際,一年需要320萬的預算,籌措經費成為樂團當時最艱鉅的挑戰之一。「堉璘台灣奉獻獎」支持所有願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奉獻的人,不限領域、沒有門檻,只要有一顆無私奉獻的心、有一份對人、社會、環境的愛與關懷,就值得讓更多人看見。
「雖然我無法前往史懷哲的非洲,或德雷莎修女的印度加爾各答,但能在身旁的社區中,發現身心方面有特別需求的弱勢者。只要所從事的工作在台灣、或對台灣有深遠影響,並不限定得獎人國籍或得獎單位所在國家。
他是一名小兒科醫師、天主教徒,同時也是服務身心障礙兒童超過30年的「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」創辦人。」2018年底,莊宏達醫師在第二屆「堉璘台灣奉獻獎」頒獎典禮上,緩緩道來他的心境。
為了鼓勵每一個人都可以無私的奉獻,由公益信託林堉璘宏泰教育文化公益基金,透過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辦理之「堉璘台灣奉獻獎」,自2017年起每年頒發一次,受贈獎金為新台幣3,000萬元及獎座一座,是台灣目前非學術類獎項中獎金最高的獎項。」長年與大自然為伍的劉燕眀,對於人跟環境的關係心有戚戚焉:「我發現我是少數非『以人為主』的得獎者。